更新时间:2024-11-14 08:11:01点击:
“种好树,管好树,用好树”——河北省塞罕坝55年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范例”12月的塞罕坝最低气温已超过零下30摄氏度,7级风不时打到人们脸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塞罕坝人正披着大衣热烈讨论着来年病虫害防治计划,打算继续大干一场。1962年以来,塞罕坝林场的三代创业者,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高寒荒漠上,用青春、汗水和智慧攻克艰难险阻,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5日,塞罕坝?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艰苦创业种好树荒漠崛起万顷林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林场现有职工1965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历史上,这里曾森林茂密,到清朝末年,为弥补国库亏空,塞罕坝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面对严峻形势,1962年,党中央组织全国各地的369人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开始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林场第一批建设者、现年77岁的赵振宇回忆说,一个窝铺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
早上起来,屋内到处是冰霜,褥子冻结在炕上。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塞罕坝建设者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将一株株希望的树苗栽到荒原上。到1984年,塞罕坝人累计造林4.8亿余株,保存率达70.7%,创下全国造林保存之最。造林地选择是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副场长陈智卿说,最难的地块目前人力已无法挖动,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利用勾机挖,一挖一打火,冒着青烟。
在这种情况下,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已完成7.5万亩石质荒山造林。再有两年,剩下的1.4万亩将全部绿化。
届时,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科学求实管好树像抚养孩子一样抚育树木塞罕坝务林人总深有体会地说:种树比抚养孩子还不易,孩子不舒服了会哭闹或者直接表达出来,但树木出问题了自己不会说,你必须细心呵护才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树木茁壮成长。从一颗幼苗长成大树,要经过育苗、规范植苗、松土除草、割灌、修枝等不同工序,经过四五轮抚育,才能长成现在的大树,每个环节都要科学规范管理。
塞罕坝下属的阴河林场场长赵立群说,这就是塞罕坝倡导的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树不是不能砍,关键是怎么砍。塞罕坝林场副场长张向忠说,建场以来,塞罕坝一边抓造林,一边抓营林。特别是自1983年全面转入森林经营阶段以来,树立起造林固本、经营培元的理念,摸索出一套科学抚育管护的模式,实现了越砍越好的良性循环。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近年来塞罕坝林木年蓄积量超过53万立方米,年采伐限额20.4万立方米,实际采伐量仅13万多立方米,而且多是抚育间伐,去劣留优、去小留大、去密留匀,这样才能实现越砍越好,永续利用。生态优先用好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112万亩森林不仅有效阻滞沙地南侵,而且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同时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如今,塞罕坝林木总蓄积量达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达202亿元。在一般人看来,拥有112万亩森林资源的塞罕坝,足可坐享生态红利。但是,历史的教训、创业的艰辛,使塞罕坝对未来发展做出慎重选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成为永久的金山银山。
从2012年开始,林场在经营方面自断一臂,将以往每年木材砍伐量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减少了对木材的依赖,塞罕坝迅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为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上了硬保险。据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党委书记刘海莹介绍,近年来,塞罕坝在苗木、旅游、风电等方面的年平均收入近2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发展带来大量客源,2016年仅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就接待旅游者50万人次,门票收入4400多万元。按照规划,塞罕坝本可承受100万人次接待量,但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委员刘国权说,森林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林场对入园旅游人数、宾馆度假村排污情况等进行了严格限制。
近年来,碳汇交易的兴起也令塞罕坝人心动。林场在国家备案碳汇达475万吨,有人找上门来出价25元/吨,如全部成交就可收入上亿元。这是林场今后30年的碳汇资产。
刘海莹说,不能只顾着自己任期内而低价出售,应放眼长远发挥最大价值。(记者曹国厂赵鸿宇)。
本文来源:55世纪-购彩大厅app-www.abenakii.com